[隔壁房间] 于刹那间恒久留存的事物 - AMOREPACIFIC STORIES - CHINESE
#Amorepacific:log
2025.09.02
0 LIKE
29 VIEW
  • 메일 공유
  • https://stories.amorepacific.com/zh/amorepacific-%e9%9a%94%e5%a3%81%e6%88%bf%e9%97%b4-%e4%ba%8e%e5%88%b9%e9%82%a3%e9%97%b4%e6%81%92%e4%b9%85%e7%95%99%e5%ad%98%e7%9a%84%e4%ba%8b%e7%89%a9

[隔壁房间] 于刹那间恒久留存的事物

#3 电影中的多维美赏析系列

 

专栏作家 Younghee (笔名)

Editor’s note


电影有时为我们展现完全有可能发生在身边的现实,有时则带我们走进平时不易触及的世界。通过演员们的表演间接体验世界。这期我要给大家介绍一部只由几位演员呈现的高密度电影,在赏析电影趣味的同时,与大家一同探讨其中对美的洞察。
※ 本文涉及支撑影片叙事与结构的关键情节,请介意剧透者谨慎阅读。相关影片解析均为个人观点,敬请参考。

 

 

《隔壁房间》电影海报(来源 – 华纳兄弟韩国)

 

 

#INTRO


本期为大家介绍的影片是在2024年第8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斩获金狮奖的《隔壁房间》(The Room Next Door)。
与戛纳和柏林电影节相比,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更具开放性,曾在1951年将最高奖项颁给了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成为了世界三大电影节第一个为亚洲电影颁发最高奖项的电影节。此外,威尼斯电影节对Netflix制作的电影也保持着接纳的态度,在2018年将金狮奖颁给了阿方索·卡隆执导的《罗马》。威尼斯电影节的获奖影片大体上聚焦于都尖锐地挖掘社会争论焦点或挑战形式性的实验。
影片《隔壁房间》围绕“安乐死”展开,通过这个稍有争议的主题引领人们深刻思考人的尊严与美。

 

 

1 一起停留的意义

 

《隔壁房间》剧照(来源:华纳兄弟韩国)

 

 

电影《隔壁房间》以细腻笔触描绘了一位步入人生最后阶段的女性,与守在她身旁的另一位女性之间那份宁静而深刻的对话。主人公玛莎(蒂尔达·斯文顿饰)是一名随军记者,曾近距离目睹过他人的痛苦和死亡。被确诊为宫颈癌三期后,她打算到纽约的一个临终关怀病房继续徒劳的治疗,并回顾和总结自己的一生。一天,为了撰写气候危机主题文章的作家英格丽(朱丽安·摩尔饰)来到纽约,听到从前同在一家杂志社工作的同事玛莎的消息后前来探望。失联多年后的两人重新联络起来,两人很快便在对话中引出了关于生命与抉择的深切好奇与共鸣。

起初两人还保持着距离,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人重拾起了友情与纽带情感。玛莎拜托英格丽说:“我死的时候,你能在我隔壁的房间吗?”听她这么说,英格丽起初有些不知所措,但她很快将自己重新定义为留在玛莎身边的同伴,和她一起搬到了纽约近郊的出租屋。这个空间既不是医院,也不是临终关怀机构,而是玛莎亲自选择的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空间,呈现出比病房更温暖、更端庄的生活风景。

 

 

2 寂静的房间,霍普画作般的情绪

 

《隔壁房间》剧照(来源:华纳兄弟韩国)

 

 

这部电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方面是,虽然涉及沉重的主题,但视觉呈现上却非常美丽。虽以生命的尽头为背景,但画面生动精致,空间、服装和灯光都细腻地呈现着生命的印记。玛莎和英格丽穿的衣服、用的道具,以及空间整体都通过淡淡调整原色系的彩度,来唤起生命的活力。

其中,玛莎最后一天自己化妆的场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涂上红色的唇膏,静静凝视镜中自己的眼神,被解读为不只是装扮外表,而是想要控制自己最后生命的标志性动作。这个场景通过色彩、构图、光的流向精准呈现,含蓄恰当地充分传递出了情感。

 

 

爱德华·霍普作品《阳光下的人们》,1960 - 来源:史密森尼艺术馆

 

 

看着电影,我自然就想到了爱德华·霍普的画作。他的画总是在静谧的构图中流淌着情感的残像。这部影片也是一样,通过空间的留白同时展现人物的孤立与联系、恐惧与平静。导演似乎也考虑到了这种氛围,在玛莎租的房间里真的挂着一幅爱德华·霍普的画。

起初玛莎看起来是超然的,但似乎也存在着对不受控制的死亡的恐惧。在这样的恐惧中,她选择临终前穿一身衣服、化妆、离开的方式,不是只看死亡本身,而是她自己决定“如何离开”的态度。这种态度反而是一种让生活更加充实的方式。影片通过玛莎的态度悄然展现了一个人面对生命终点的态度,以及将其作为人生中的一部分的来接受的过程。

 

 

3 如果能一起凝望美丽的尽头

 

《隔壁房间》剧照(来源:华纳兄弟韩国)

 

 

影片的后半段,玛莎的老朋友、气候学家和英格丽之间的对话,进一步延续了影片的情绪。

“末日何时到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接近终点的现在,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他的话将地球这个大存在和玛莎这个个人的命运交叠在一起,传递出了在所有的消亡面前,情感和态度的深度非常重要这一信息。气候危机、死亡、人际关系、生命的终结。这些都是“改变”和“转移”的过程。这部影片把消逝诠释为整理而非终结,把破坏理解为循环而非消亡。

作为一名观察者和作家,在陪伴玛莎的那段日子里,英格丽也面对着自己对生与死的感受。影片开头,作为作家的英格丽的态度仅仅停留在理解或解释死亡上。她在书的序言中留下了“撰写突然死亡是为了活着的人”这句话,表现出了她只是用头脑去理解死亡的态度。起初去探望玛莎也是出于观察而不是感情。然而,经过玛莎的请求,以及与气候学家的对话,英格丽慢慢将死亡视为“共度的时光”。

 

 

《隔壁房间》剧照(来源:华纳兄弟韩国)

 

 

通常我们在看美好的东西时,并不会同时想象它的结局。因为一想到结局,我们就会感到惊慌或不安。但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当我们正视终结的瞬间,生活反而变得更加清晰。玛莎住的房间,不仅是离别的场所,更是生活至今的感受留存到最后的人生延续。意识到生命的尽头并做好准备,也许不是放弃生命,而是更清楚地看待当下这个时刻的方法。

如果我们能够共同凝望到美丽的尽头,那美丽会不会更深刻、更广阔?生命最终会在有终点的前提下变得更加丰富和宝贵。美丽也一样。也许正因为有尽头,才会更加灿烂夺目。

 

 

 

 

#OUTRO


从态度开启可持续的美丽
如何面对生命?要留下什么?”这部影片表达的态度最终提出了“可持续性”的根本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思考在每天的选择中,我们能以怎样的价值和态度延续有意义的生命。
爱茉莉太平洋在这些价值之上思考人与环境和美的可持续性。为了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更深入地观察美的视线,持续开展多样的ESG活动和活动。衷心希望可持续的美在我们生活中更广泛地弘扬。

 

 

✍ 《隔壁房间》短评:当我们共同凝望尽头的时候,美丽便会深邃。

프로필 사진
프로필 사진

Younghee (笔名)

Amorepacific
充满模拟感性的数字业务负责人
  • 我一直相信数字业务的起点就是
  • 去理解人并创造相应的体验。
  • 我喜爱电影,追去以人为本的企划。
TOP

Follow us:

FB TW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