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野派]关于现实中平凡之人所创造的美 - AMORE STORIES - CHINESE
#Staff Column
2025.07.08
0 LIKE
71 VIEW
  • 메일 공유
  • https://stories.amorepacific.com/zh/amorepacific-%e7%b2%97%e9%87%8e%e6%b4%be%e5%85%b3%e4%ba%8e%e7%8e%b0%e5%ae%9e%e4%b8%ad%e5%b9%b3%e5%87%a1%e4%b9%8b%e4%ba%ba%e6%89%80%e5%88%9b%e9%80%a0%e7%9a%84%e7%be%8e

[粗野派]关于现实中平凡之人所创造的美

#2. 电影中的多维美赏析系列

 

专栏作家 Younghee (笔名)

Editor’s note


各位喜欢电影院吗?虽说现在OTT平台普及率很高,但我还是倾向于好电影要在电影院观看的看法,因为那对于我来说,是融合了现场的寂静与张力的综合性空间体验。这一期计划为大家介绍的,也是一部在电影院里观看时魅力加倍的作品。
在接下来的六个月时间里,我将聚焦于世界主要电影节近年来的获奖作品,以融入个人视角的影评形式传递电影的深意与感动,诚邀各位一起踏上这段赏析之旅。抱着这份期待,这就为大家奉上第二个故事。

 

※ 本文涉及支撑影片叙事与结构的关键情节,请介意剧透者谨慎阅读。相关影片解析均为个人观点,敬请参考。

 

 

《粗野派》电影海报(进口:UPI Korea,发行:Universal Pictures Korea)

 

 

#INTRO


本期为大家介绍的影片,是在2025年美国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斩获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和最佳配乐奖的《粗野派》(The Brutalist)。可能是因为提前了解到了它的获奖记录,观看影片时我比往常更加聚精会神地投入到了它的音乐中。
《粗野派》还因使用AI技术掀起热议。制作团队利用AI技术为饰演移民的阿德里安·布劳迪优化了匈牙利口音,这使得外界对布劳迪是否有资格获得最佳男主角荣誉产生了争议。使用AI工具究竟是迎合时代潮流的选择,还是侵犯演员自身表现力的消极做法呢?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何看法呢?

 

 

1 影片概述与前半部剧情

 

《粗野派》剧照(进口:UPI Korea,发行:Universal Pictures Korea)

 

 

《粗野派》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生在匈牙利的犹太人主人公“拉斯洛·托斯”为逃离法西斯统治而移民美国时所遭受的苦难与奋起经历。拉斯洛本是匈牙利一名接受过高等教育并在行业内得到认可的建筑师,但落地美国后,却沦为了磕磕巴巴说英语的移民劳动者。初来乍到的他,起初在已落户美国的堂兄家具店里工作,但那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堂兄把店名和招牌都换成了美国本土风格,正在慢慢地否定自己的根,被同化为一个彻彻底底的美国人,加上向来不喜欢拉斯洛这个外人的堂嫂从中作梗,离间堂兄弟之间的关系,拉斯洛最终与堂兄分道扬镳,成了无业游民。

 

那之后,拉斯洛开始和无家可归的人一起在公共庇护所生活,靠着施工现场的零活维持生计。这期间,他一直和正在欧洲某个国境处想方设法移民到美国的妻子埃尔兹贝特还有侄女佐菲亚通信,试图把她们也接到美国,但一个施工现场的临时工与远在他方的家人重逢的可能性看起来微乎其微。

 

 

《粗野派》剧照(进口:UPI Korea,发行:Universal Pictures Korea)

 

 

此时,腰缠万贯的资本家“哈里森·李·范布伦”再次出现,给故事的走向带来了转机。拉斯洛曾和堂兄一起为哈里森改造书房,但没能拿到应有的报酬就被赶了出来,还遭受了羞辱。戏剧性的是,那书房后来成为现代建筑的典范而声名大噪。哈里森作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象征性人物,由此发现拉斯洛的才干,更为给自己的母亲建造纪念建筑亲自找上了门。

拉斯洛在哈里森的帮助下成功地与家人重逢,准备一展其作为建筑师的雄心抱负。影片的前半部分到这里落下了帷幕,一切似乎充满了希望。

 

 

2 上演极致反转的幕间戏与后半部分剧情

 

《粗野派》幕间(进口:UPI Korea,发行:Universal Pictures Korea)

 

 

前半部分一结束,15分钟幕间戏紧随其后上演。大屏幕出现了拉斯洛与埃尔兹贝特的婚礼合照和倒计时,影院灯光亮起,提醒观众们可以休息下,去趟洗手间。我第一次在观影期间看到幕间戏,它让我觉得在影院而非OTT平台体验这段剧情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不同于在困难中拥抱希望的前半部,后半部分的故事急转直下,彻底背叛了这份期待,幕间戏在上下转承过程中进一步放大了前后落差。

 

 

《粗野派》剧照(进口:UPI Korea,发行:Universal Pictures Korea)

 

 

妻子埃尔兹贝特和佐菲亚终于来到美国,与拉斯洛重逢,哈里森的帮助似乎也让拉斯洛的事业重新走上正轨,但事实是,拉斯洛开始被迫卷入公司内部的政治斗争与剥削,慢慢堕落。工程项目因为火车事故停罢,哈里森的暴力行为被揭发,事情开始脱离控制,朝着无法预测的方向发展。故事本身也好,主人公的选择也好,都无情地背离了观众的期待。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期待一位才华横溢、珍惜家人的主人公在艰难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守住出色的人格,但拉斯洛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非但没有展现出一个成人的样子,还卖淫、偷窃、沾毒,在种种为人不齿的行为中暴露出了懦弱、失败的凡俗一面。

 

 

3 刻在尾声与屏幕之上的崇高艺术

 

《粗野派》剧照(进口:UPI Korea,发行:Universal Pictures Korea)

 

 

即便如此,拉斯洛依然执着于完成自己的事,那就是让“范布伦中心”建筑落地。失望至极的埃尔兹贝特与佐菲亚最终选择离开美国,去以色列开启新的生活,拉斯洛则坚持留在美国,全身心投入到了自己的事业中。影片吊着观众的胃口,一直没有给这栋建筑一个完整镜头,直到后半部剧情展开,才让它露出“庐山真面目”。

影片的终极反转在时长最短的尾声出现。几十年倏忽而过,时间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第一届建筑双年展拉开帷幕。此时的拉斯洛早已年迈,侄女佐菲亚代为解说他的作品,但内容却与拉斯洛当初熬尽心血赋予的初衷完全相悖。比如解析拉斯洛从犹太人大屠杀期间关押犹太人的监狱中得到灵感之类的内容,自始至终都没有在剧情里出现过。

 

影片到此戛然而止,顺着拉斯洛的真心一路跋涉到这里的观众在那一瞬间似乎感受到了一种矛盾,却被迫带着困惑结束旅程。笔者细细咀嚼了一番,又觉得故事发展到这里,才真正引出《粗野派》想要表达的东西。艺术,在创作者结束创作的瞬间就注定经历种种解读,背负重重误解,可总有一些人,能够拨开所有表象,触碰到它的内核。

观众在215分钟的时间里看到了拉斯洛的痛苦与真心,所以能够与其创作出来的建筑建立更深的羁绊,但影片中的演讲听众却没有这样的上帝视角。他们依然能感受到创作者对艺术的真诚态度,只是在片中的当下,那些建筑于他们而言,只是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建筑。

 

 

电影《安藤忠雄》(进口 – Lara Abyss,发行 - Jinjin Film Company)

 

 

粗野主义是主要在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前后的战后重建时期发展起来的建筑思潮,以粗糙的混凝土与裸露在外的结构为建筑语言。影片中的“范布伦中心”就是参考粗野主义风格创造的空间,它的雄伟气势与材质属性直接投射着拉斯洛的执念与孤独的艺术世界。

尤其是建筑的光影与混凝土展现出来的对比,不由得让人联想起粗野主义建筑师代表人物——安藤忠雄所创造的“光之教堂”,强烈地刺激着观者的视觉感受。电影传递的信息,即“艺术时而被歪曲,时而被误解,但总能留下崇高意义”,在大屏幕的演绎下更加有力地说服着观者。这也是我想推荐各位寻一处安静的影院观赏这部影片的理由。

 

 

#OUTRO


在我看来,《粗野派》既不是伟大的英雄史诗,也不是对荒诞主义的控诉,而是对艺术与人类的关系抛出问题的电影,是一部展示默默生存的艺术家,其真心如何被疏远、被歪曲并最终以何种方式存在的电影。
现实生活是重复的、平凡的,时而痛苦的,我们中的大多数是生存在这种架构下的平凡者,但我相信,竭尽真心创造出来的都能成为艺术。无论那是经过苦苦思索敲定下来的产品名和营销计划,还是为家人认真准备的食物、用爱陪着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一切从真心出发的行为,都足以称作艺术。

 

 

✍ 《粗野派》短评:再累的生活,竭尽真心便是美丽。

  • 喜欢

    0
  • 推荐

    0
  • 赞赏

    0
  • 支持

    0
  • 想看后续

    0

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TOP

Follow us:

FB TW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