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的墨白世界 - AMORE STORIES - CHINESE
#Beauty Road
2023.10.31
7 LIKE
505 VIEW
  • 메일 공유
  • https://stories.amorepacific.com/zh/%e8%b4%a8%e6%9c%b4%e7%9a%84%e5%a2%a8%e7%99%bd%e4%b8%96%e7%95%8c

质朴的墨白世界

爱茉莉太平洋总部

专栏作家

Park Sung-jin Site&page代表







2018年的某天,我和一位好友约在厚岩洞见面。我算不上是一个对热门地标多么上心的人,但既然要见面,自然地就会想到厚岩洞、梨泰院、经理团路的一些人气不错的地方。令我没想到的是对方提出在龙山的爱茉莉太平洋总部见面。放着周围的好地方不选,为什么偏偏选择人家的公司大楼呢?大楼下面也没有什么叫得上名字的大型综合商场,就算大厅装饰得很好,左不过是一时的视觉刺激,怎么都掩盖不了在大企业总部大楼见面的违和感不是?想想一直以来海外知名建筑师设计的一个个相似的案例,就不难理解我当时为何如此拒绝那个见面提议了。向来对空间格外敏感的我最终把见面地点换成了龙山站附近的一处不怎么出彩但也挑不出什么毛病的咖啡店。那之后大约过了一年,我才借着“雪花文化展”的机会真正拜访了爱茉莉太平洋总部的大楼。记得当时在地下停完车后上到一楼大厅第一感觉是“怎么回事?这个广场……”。





环抱着广场的建筑,和仰望天空的镜池

听闻竣工五周年特别展览“BUILDING. BEAUTY”开始,我再次来到了爱茉莉太平洋总部的一楼。所有的一切还是活力依旧,从悠闲地坐在长椅上打发时间的人、仰头等某人从上面下来的人、因为偶然邂逅几十年未见的朋友而惊喜不已的人,二楼露台上仿佛钓鱼般静坐凝视某处的人、在演讲台前长时间等待入场的人、穿梭在高高的书架间寻找书籍的人、一手拎着幼儿园书包唱碰碰狐童谣的人,即使忽略其中挂着总部出入证的员工,还是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人聚在这里。有的步履匆匆,有明确的目的地,有的则信步闲逛,或偶遇或走到哪里算哪里,完全没有进入陌生企业大厅的感觉。大企业总部的大厅在这里更像是一个附属身份,让人觉得既新鲜又有趣。

这绝非我们熟悉的企业大楼模样,像什么地方呢?正方形平面、无所阻碍的宽敞室内开放型空间,还有可以俯瞰这一空间的四面露台、静谧充斥着空白空间的白色装饰,还有一楼的圆形咨询台,更像是(没有防弹少年团的)纽约大中央车站的模样。

正方形中庭才是这栋建筑的出发点和所有价值的归结点。通常情况下,谈论一栋建筑时采用“由外向内”、“由整体到局部”的范围缩小式顺序比较好,但就爱茉莉太平洋总部大楼而言,“由内向外”、“由局部到整体”的描述或许更有吸引力,即先有一处并未实体化的中庭,再借助立柱、墙、天窗诉说它的存在,最后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些完成中庭的手段,如高高低低的建筑形态与布局,离开中心地带躲入边角的垂直核心(升降电梯、楼梯),连通建筑上方楼顶花园等。一般的中庭是将外部的光线深深地拉近腹地,但这里更像是感应城市与地区多样性的包容体,因而来到这里也无需再把视线转到外面的城市。如果巴黎的本雅明和京城的丘甫先生能够穿越到今天这个时代,或许比起他们熟悉的拱廊或者街道,会更中意在这里生活与散步。



咖啡店、花店、红酒吧、餐厅、商店、美术馆、图书馆甚至幼儿园,营业内容各异的主体在这里毫不违和地围坐在一起,间接地展示着爱茉莉太平洋总部的本质价值。这样的布局单从功能上来看与最近流行的低层综合商场没什么明显的出入,之所以能和浅薄的商业主义印象区分开,是因为布局背后有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投入的细腻心思与空间调整智慧,有爱茉莉太平洋实践的连结与共鸣原则,还有浮在中央不容亵渎的镜池。这里三者缺少一样,都可能成为喧嚣声冲天的环形监狱。




地区与文化融而为一的地方

以我有限的经验来说,韩国大企业的总部低楼层和大厅的氛围大抵分为两种:肃穆的和繁闹的。在只重视工作区这个核心功能的地方,它们会用类似机场安检台或地铁闸机那样的设施明确区分内外部,并在大厅布置各角度监控以维持肃穆的氛围。有的地方会在大厅摆放昂贵的艺术品,营造精致的画廊氛围,但追根究底,得到了效果也是肃穆的一种。与此相对的另一个极端是干脆放弃低楼层的做法。空间被打造成综合商城或者美食角,又或者外包出去,虽然也通过一些品牌挂名和MD规划设置些便利设施,但这不是企业大楼包容性的展现,而是与低楼层经营内容明确划清界限的结果。事实上两种氛围我都不喜欢,对后者更甚。

对于城市和建筑来说,公共性/地区性与商业性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只有一面之差。公共性与商业性看似是两个对立概念,但其实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反而是公共性与地区性,看似相近实则相远。一味吸收一种价值的建筑距离“好”字终归差了些意思。爱茉莉太平洋总部也正是因为同时追求城市与建筑的普遍性价值、在一处平衡了文化与商业内容,才能在生生不息的活力中维持空间的品格。在这里,外部世界的公共活力被纳入了建筑内部落地和生长。



在一个地方守了六十年的事实折射出来的并不单单是岁月的流逝。如果把企业比作人,就相当于他从出生到六十花甲从未离开过这个地方,这段时间发生的一切都足以让他的恋地情结(topophilia)从个人与集体延伸到地区与社会范畴。爱茉莉太平洋之所以能够像现在这样从员工的工作地点转变成为面向周围地区开放的复合型文化空间,也正是因为这里盛载着企业的过去、现在与崭新的将来。毫无疑问,如果把总部搬到了麻谷或者板桥,绝对不会有今日这般气质的建筑。从这一点上来说,这栋建筑就是把爱茉莉太平洋的时间、空间、文化都连接在一起的宝贵遗产。




传统跨越到现代的瞬间

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在设计爱茉莉太平洋总部的时候,从白瓷月亮罐中汲取了灵感。值得庆幸的是白瓷月亮罐的球形瓶身与总部的正六面体结构之间没有直接的形态挪用痕迹与直观的关联。奇普菲尔德先生从白瓷月亮罐中解读出了韩民族固有的“美感”,把提取出来的“感觉”而非形态或材料带入了抽象的建筑世界。白瓷月亮罐的素朴淡雅之美、比例与重心低、节制收敛性的存在感……以一种极为隐晦的方式和建筑相连,所以寻找过于直白的描述或痕迹也许不是理解这栋建筑的明智选择。

摄影师具本昌先生是让白瓷月亮罐成为如今韩国审美代表的一大功臣,但先生的作品或许比白瓷月亮罐本身更具备审美性与传统性。把无情绪起伏的中性墨白世界收入二维平面的照片是传统跨越到今天的瞬间记录者。从爱茉莉太平洋总部建筑的中庭进入这种墨白世界是我一个人的错觉吗?我坐在二楼的露台上抽空思绪凝望了中庭许久,猛地发现这里有光但没有影子的事实。常见的中庭会利用光与影之间的强烈对比渲染印象派油画一样的风景,但这里的所有个体和动态均被悄无声息地吸收进了淡墨色的深度里。一楼空间建立在宽敞的正方形平面之上,周围被向内深嵌的回廊所围绕,天窗上的光线穿过镜池与格子型天井漫反射进来,带走了影子,留下了明亮。如果建筑采用一般的公司大楼那样高耸的塔状幕墙,应该很难制造出如此无感的空间情绪与深度吧。


9月25日在我拜访总部的那天,爱茉莉大厅正好举行了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的邀请演讲。五年前设计集团总部的他因为在2023年斩获了素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再次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现场出席观众包括韩国建筑界的重要人士和一般大众、爱茉莉太平洋员工等四百余人,大家共同听取了奇普菲尔德分享的个人建筑哲学、总部设计背景与意图。其中有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这是一个美丽的建筑,但我不认为它仅仅是一个美丽的设计,它也是面对我们的社会与城市发出的新价值与原则宣言。”



建造一个成熟、漂亮的建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难的是在视觉性的美感基础上,建造一个连接地区与社会的健康“场所”。这需要大量的努力与长时间的积累。爱茉莉太平洋总部就是这样一处“场所”,如今的总部大楼超越了单纯的建筑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缤纷的日常生活中。




“Beauty Road”讲述爱茉莉太平洋创造美丽文化的故事。
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分享一篇专业人士撰写的文章,从不一样的角度来了解爱茉莉太平洋的价值。

Written Park Sung-Jin

Photos photographer Roh Kyung / Mambo / Amorepacific

Video Mambo

Planning Amorepacific Communications Team

TOP

Follow us:

FB TW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