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坚守自我 - AMORE STORIES - CHINESE
#Staff Column
2025.05.09
0 LIKE
10 VIEW
  • 메일 공유
  • https://stories.amorepacific.com/zh/amorepacific-%e5%a6%82%e4%bd%95%e5%9c%a8%e4%ba%ba%e5%b7%a5%e6%99%ba%e8%83%bd%e6%97%b6%e4%bb%a3%e5%9d%9a%e5%ae%88%e8%87%aa%e6%88%91

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坚守自我

关于如何坚持和坚守真我的思考

 

专栏作家

YONGJOO NA Innovation Management Office

#INTRO


大家好,我是新一期专栏的作者,来自R&I革新经营中心的Yongju Na。
我平时会关注一些和“自我”相关的经验,然后把围绕那些经验发散出来的想法整理下来写成文章,所以自然而然地有很多时间思考“真我”的概念。借这次机会,我想走出个体思考范畴,以一名R&I研究人员的视线,一个普通同事的身份与大家分享故事。希望我的文章能够抛砖引玉,激发大家再一次思考“真我”与坚守真我的方法。

 

 

“在我呼唤它的名字之前/它不过/只是一个姿势
在我叫出它的名字之后/它来到我身边/成为花朵”

——摘自金春洙《花》

 

 

最近我在工作上可谓是用ChatGPT“用到飞起”。但当初在我还不知道该怎么用它才好的时候,人工智能于我而言没有多大的意义,不过真的出于需要频繁访问它一段时间后我的想法逐渐产生了变化:这个东西用起来比我期待的要好呢?!就像金春洙先生在《花》那首诗里写的那样,反复使用生成式AI后,它成为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存在。尤其是在不知道如何开始、需要新的想法,又或是为了准备工作研习会制定思路框架的时候,我抛出的几个问题都得到了不错的回答,夸张一点说,有种瘀滞的气血突然间被疏通的感觉。

 

就这样过了几周后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正在为一个很简单的内容整理任务犹豫不决。明明是认真想一想就能解决的问题,我却很渴望得到ChatGPT的回答。是问,还是不问?我在两个选项之间反复横跳,甚至对纠结这个问题本身的自己感到一丝无语。最后纠结了半天我决定不问ChatGPT了,理由是某个瞬间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不知不觉间我把自己变成了依赖人工智能的人。

 

 

1 知识工作者更依赖生成式AI的倾向

 

今年年初,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微软基于共同研究发表了一项颇值得玩味的研究结果。标题有点长,叫《生成式AI对批判 性思维的影响:关于知识工作者的认知努力与自信效果被削弱的问卷调查》。

 

 

图1 “生成式AI对认知努力的影响”标题与摘录截图

 

 

这项研究对319名知识工作者在工作现场运用生成式AI的经验进行了调研。概括起来就是说,一方面生成式AI提高了知 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期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削弱他们的脑力(失去信心)。思考和斟酌的过程是解决一个问题的 必经阶段,但调研结果惊人地显示,经常使用生成式AI的人,其“认知性努力”会有所下降。

“认知性努力”是什么呢?是学习力、理解力、分析力、总结力、应用力、评价力等对知识工作者而言再熟悉不过的能力 ,简单来说也就是思考的能力。但根据调研结果,人们越信赖生成式AI,他们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就萎缩 得越明显。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经验或许就是自己试图避开认知努力的一个好(?)例子。

 

 

图2 三星银行卡广告中的一个镜头:我想什么都不做

 

 

回想起来,我对ChatGPT的答案心存怀疑是最初接触它的时候开始的,因为我发现它给出了Hallucination(虚假信息 )。在我寻找某个主题的论文依据时,ChatGPT输出了完全合乎我的期待,但仔细研究一番发现那竟然是凭空捏造的论 文导出的结果。一个随随便便输出虚假结果的家伙怎么可以信任!但近来它的性能得到了改善,有了搜索功能,也适当 加入了一些参考内容,所以针对工作问题输出的回答也变得更加可靠。慢慢地,我开始收回怀疑的目光,同时发生改变 的还有我的工作态度和思维深度。稍稍运转下就能输出乍看起来还不错的答案,说它有种“魔力”也不为过吧。

 

 

2 如何在生成式AI时代坚守自我?

 

我们读文章、读论文或者读书就为了理解某人的主张或者故事。这里的理解不是简单地从头到尾读一遍文本,是在阅读 的过程中自然地在脑海中进行整理、发问甚至批判性思考的过程。当我们把某个问题丢给生成式AI的时候,即便是碰到 再长的论文,AI也几乎能在你输入问题的同时输出系统的整理结果。整个过程方便了不少,但似乎也吞掉了我们思考的 能力。对于一个需要快速浏览论文的人来说,简单迅速地直达核心内容固然是好事,但另一方面,我们是不是也因此错 过了发现其他视角的机会呢?毕竟工作可以用结果来说话,但学习是抵达结果之前的过程。

在前面提到的论文中,作者们主张在生成式AI工具生成文本时引入强制性认知功能,引导人们进行批判性思考。强制性 认知功能,即提醒用户不要“未经批判”直接接受生成式AI结果的标示(某种诱导)。有意识的设置固然有必要,但更重 要的是我们自己作为用户也要坚定,避免过度沉迷或者依赖于生成式AI的便利性,即使再忙,也最好针对生成式AI输出 的结果再思考一下,而不是全盘接受。

 

 

图3 The Verge报道(下方链接):New York Times允许使用AI工具

 

 

世界级媒体 The New York Times也终于决定允许编辑人员在工作中使用AI工具,并且给编辑们规定了可用和不可用的界 线。那么哪些工作中不可用呢?报道初稿还有需要大量修改的文稿中不可用,这看似非常合理。而对于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标题或摘要、编辑提案、创意头脑风暴等方面,他们是推荐使用AI的。最新技术 有它无可置疑的优势与价值,因而也有需要明确警惕和坚守的红线,一方面这是公司和组织需要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 要的——知识工作者想要坚守住完整的自我,应主动做一些努力来阻止生成式AI“越界”。

在Careet和作家宋吉泳的访谈“AI时代来临,我可以不被淘汰吗?”中,宋吉泳先生强调的便是“分析性思考能力”。人工智 能不是人类,需要接受明确的工作与目标指令,而指令明确的前提是,下指令的人思路足够清楚,因此他在访谈中强调 ,未来传递指令者的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会变得更加有必要。脱离了认知性思考、批判性思维去行动,我们很容易沦落 为只会转达生成式AI的结果的信息搬运工具。

 

 

3 需要自信的时代

 

据说上述共同研究的调研对象中,有一部分人没有完全相信生成式AI给出的回答。什么?还有这么奇怪的人吗?我一开 始以为他们可能只是一群性格比较多疑的人,但事实上这是一群“对自己的业务能力非常自信(Confidence)”的人。为 了追求效率,他们会把拆解数据的时间和精力交给AI,但结果出来后,他们会积极介入,进行验证和判断。这个过程需 要业务自信作为支撑,这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结果之一。

 

 

我们失去了发现自身才华的眼睛,
被剥夺了调节环境条件以发挥才华的能力,
丧失了可以战胜外在挑战和内在焦虑的自信。

——摘自伊凡·伊里奇《The Right to Useful Unemployment》

 

 

人们认为自信是在某些情况下相信自己能力的态度,另一种解读是说,自信涵盖了对自我能力的信任还有确信的状态。 那么自信从哪里来呢?自信是克服困难之后的“成功体验”赋予的礼物。这种成功不一定要多么伟大。人们通常会建议想 要变得自信的人反复获取小小的成功。小成功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但它们的效果是惊人的,积小成大,就像滚 雪球效应(Snow-ball effect)那样。一个人高度信任自己的能力后,就能够降低自身对AI的盲目依赖,进而学会在适当 情况适当用之。

再回到开篇,生成式AI是有助于工作的朋友,无法被完全拒之门外。我们要做的,是不以忙碌为借口,认真咀嚼结果后 再决定吞下还是吐出(=批判性思考),而不是任由AI结果拖着自己的鼻子走。之所以不能放弃批判性思考,是因为面 对接触的信息,我们需要经过有意识的思考过程才能避免一味地照单全收,对其本质进行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不是 轻松的事情,但遇到复杂的问题时,需要最终做出决定的还是我们自己。

 

 

#OUTRO


所以接下来,让我们用自信武装自己,(好好驾驭生成式AI的同时)完成我们的工作。这里有个问题,批判性思维和自 信是两码事,那又应该如何发展和强化批判性思维呢?传统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读书或者讨论等等。我个人认为“写作” 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可以让人进一步深化和整理思路,所以在接下来的专栏中,我将和大家分享坚持真我、 坚守真我的方法之一——写作。

  • 喜欢

    0
  • 推荐

    0
  • 赞赏

    0
  • 支持

    0
  • 想看后续

    0
TOP

Follow us:

FB TW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