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不可遗忘的命题 - AMOREPACIFIC STORIES - CHINESE
#Amorepacific:log
2025.09.18
1 LIKE
68 VIEW
  • 메일 공유
  • https://stories.amorepacific.com/zh/amorepacafic-%e7%a0%94%e7%a9%b6%e8%80%85%e4%b8%8d%e5%8f%af%e9%81%97%e5%bf%98%e7%9a%84%e5%91%bd%e9%a2%98

研究者不可遗忘的命题

关于如何坚持和守护真我的思考#3

 

专栏作家

YONGJOO NA R&I Center Innovation Management Office

#INTRO


大家好,我是来自R&I革新经营中心的Yongjoo Na。我平时会关注一些和“自我”相关的经验,然后把围绕那些经验发散出来的想法整理下来写成文章,所以自然而然地有很多时间思考“真我”的概念。借这次机会,我想走出个体思考范畴,以一名R&I研究人员的视线,一个普通同事的身份与大家分享故事。希望我的文章能够抛砖引玉,激发大家再一次思考“真我”与坚守真我的方法。

 

 

1 研究圈也有名人?!

 

提到“名人”这个词,人们很容易想到演艺圈人士。或许有些难以置信,但是研究领域同样存在这样的名人,比如像通过《懂也没用的神秘杂学词典》等节目活跃于各大媒体的物理学家金尚旭教授亦可视作名人。

 

 

来源:tvN《懂也没用的神秘杂学词典

研究界的名人是什么样子?

 

 

但对我这样的研究者而言,那些凭借频繁科研活动在领域内展现独到能力的人才是更具意义的名人。
通常在学术会议(研究者定期相聚发表研究成果的场合)上能切实体会到炙手可热的研究者的声望。众多同行研究者会认出他们,还会主动打招呼,并且期待与之交流。在他们面前,我也不自觉地有点怯场(aka小怂包)。怎么说呢,虽然很难形容,但确实能感受到某种气场。

如果想和这类知名的研究者合作推动我们产品的研发,应该怎么做呢?虽然素未谋面,但我会鼓起勇气走向他们,这就是商务出差的使命嘛。不过语言沟通确实存在难度,记得有次参加正式会议,我甚至把自己要说什么提前用英语密密麻麻地写下来了。而在学术会议的交流场合,毕竟是比较轻松的会面,我会反复背几遍准备好的问候语,尽量表现得自然一点。趁着名人研究者短暂休息的间歇,我会尝试和他们建立联系,比如“我是某公司的某某,我对您的研究非常感兴趣。您发表的某项研究非常引人入胜,期待有机会能和您深入交流”。听到我们公司的名字,如果对方说“我知道你们”,那么便是意外之喜。交换名片打过照面,以后发邮件的时候心情就会轻松一些。“您还记得我吗?我们见过面的……”可以这样开场嘛。做完这些,感觉这次出差的使命已经圆满达成了。

其实和他们相比我不过是欠缺了英语能力和研究实力(?),以往却很少能自信从容地面对他们。很奇怪吧?为什么我会显得有些怯懦呢?

 

 

来源:Vampire’s Kiss

“我到底为什么会怯场呢?!为什么!”

 

 

或许只是出于谨慎吧。毕竟当时也代表着公司形象,不能对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失礼。明知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不是自己的作风,实际行动却往往背道而驰。不同于对研究者的尊重和敬仰之心,这种拘谨的无法挺直腰杆的原因,或许是我面对“名人研究者”时存在着某种狭隘的认知局限吧。

 

 

2 人们为什么追求白皙肌肤?

 

入职爱茉莉太平洋第二年的时候,我幸运地获得了参加国外学术会议的机会,那是个名气响当当的学术组织“泛美色素细胞研究学会(PASPCR)”。当时我还是个刚接触美白研究的新人小白。虽然现在已经不再使用“Whitening”这类表述,但在二十年前这个术语的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

我只身一人抵达了美国辛辛那提(Cincinnati)。虽然学术会议第二天才正式开始,但是前一天夜有欢迎晚宴。我本来是不善社交的内向型人格,但长途跋涉的疲惫与饥饿让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可是偏偏同一个场地好像也在举办别的活动。我对此毫不知情,正忙不迭地吃东西的时候,一位身材高大肤色较深的人主动跟我搭话了。由于西方人本来就会与陌生人自然地寒暄,我以为只是寻常的社交,并没有特别在意。

他:“你来这里有事吗?”
我:“我来参加PASPCR色素研究学会的会议。为什么这么问?”
他:“抱歉,会议的场地不在这里,可能在对面。”
我:“(糟糕…尴尬)我第一次来可能搞错了,那我先过去了。”
他:“稍等!你是说色素研究会议?挺有意思,你是做什么研究的?”
我:“(怎么还追问上了)就是做让皮肤变白(当时我大概用了whitening这个词)的研究。”
他:“为什么?为什么要做这种研究?”
我:“因为很多人希望自己的皮肤看起来更亮白,尤其是东方人…”

他接下来的追问打断了我的回答,让我一时不知道如何作答。
“天生的肤色本来就很美,为什么还要追求另一种肤色呢?”
'......?!’


本质上还是沟通的问题。我们想要通过研究传递给顾客的价值与益处,绝不是像他说的“追求另一种肤色”,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没能精准地传达出其中的韵味与意义。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即便当时掌握了高超的语言沟通技巧,我的回答也不会有什么太大区别。因为那时的我从未深入思考过自己工作的意义,只是习惯了机械式地给出“美白研究”这个既定课题的答案,从未认真审视过自己工作的目的和理由。即便考虑到当时才入职两年的局限,也无法否认我确实对研究主题与意义缺乏思考。对陌生人的提问不假思索的回答,那个样子想来实在令人羞愧,真是有点尴尬到脚趾抠地了。

 

 

来源:作家Hyeoni / 节选自Olle Webtoon《Our Joyful Life》

到现在都觉得超级丢脸…

 

 

3 目的不是问题,本质在于我对目的的态度

 

接手提亮项目(当时称作“美白”)的时候,只当作是团队的工作、前辈指派的工作,对我而言也是“在公司初次负责的项目”,所以想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由于缺乏公司业务经验,可能会接到他人指派的研究课题,但如何看待这项工作才是真正属于我的课题。此时需要的正是搞清楚“为什么”。
顾客“为什么”追求亮白的肌肤,抛出这个根本性问题并探索答案的时候,对待研究的方式便会发生转变。仅仅找到让皮肤变白的生物靶点并非终极解决方案,更需要先洞察顾客潜在痛点的本质形态。此外,还需同步审视公司业务的机遇。通过这样的过程确定研究方向的时候,有时反而能跳出生物靶点的局限,得出全新的解决方案。“我只是做研究的,只管做自己想做的。”如果固守这种既定思维或者方向,就很难萌生别出心裁的想法。

西蒙·斯涅克在《Start with Why》中如是说道:
“人们买的不是你的产品,而是你的信念。”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People buy why you do it.)

 

 

来源:Pinterest

为何从事这项工作?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先是觉得疑惑,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随着从业时间变长,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承载的重量。

回顾在名人研究者面前畏缩的或者因意外的提问而惊慌失措的自己,或许正是因为缺少对自己为何从事这项工作的追问,所以才导致重心出现了动摇。为何要与知名教授合作、顾客为何追求亮白肌肤,我觉得这样的追问才是帮助研究者触及问题本质的钥匙。

为了做到在名人面前不怯场,从容应答他人陌生的提问,归根结底需要我们始终
铭记“为何从事这项工作”的自我追问。
我想,或许这才是研究者最应具备的最本质的态度。

 

 

#OUTRO


之前的三篇文章我们一起探讨了何为“真我”以及如何才能在工作中守护这份特质。接下来,我将分享从同事们的行动中感悟到的“团队精神”以及由此察觉的真我本色。我们下期再见吧!

나용주 프로필 사진
나용주 프로필 사진

Yongjoo Na

Amorepacific R&I Center Innovation Management Office
革新研究/开发战略
  • 负责化妆品研发和研究战略的生命科学家兼项目经理
  • 喜欢

    0
  • 推荐

    1
  • 赞赏

    0
  • 支持

    0
  • 想看后续

    0
TOP

Follow us:

FB TW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