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篇 “丧”和“佛系”文化的背后 - AMORE STORIES - CHINESE
#Gillian Feng
2018.02.27
5 LIKE
210 VIEW
  • 메일 공유
  • https://stories.amorepacific.com/zh/%e7%ac%ac6%e7%af%87-%e4%b8%a7%e5%92%8c%e4%bd%9b%e7%b3%bb%e6%96%87%e5%8c%96%e7%9a%84%e8%83%8c%e5%90%8e

第6篇 “丧”和“佛系”文化的背后

专栏作家 冯立群(Gillian Feng)
APC MC Team


 相信大家越来越注意到,"丧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显性的文化潮流,以 "葛优瘫"为起点,"丧"文化掀起了了马男波杰克,悲伤蛙Pepe,丧茶快闪店快速走红的风潮。很多人说,"丧"其实并非年轻人的主动选择,而是一种无奈,的确自我保护了,但也只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 如果你觉得自己一整天累的跟狗一样,那你真的是误会大了,狗都没你那么累。

 * 当你觉得自己又丑又穷,一无是处时,别绝望,因为,至少你的判断还是对的。

 * 现在银行卡密码都不想设了,用六位数去保护个位数的存款,想想都心累。

 这些听起来很丧(sàng)气的毒鸡汤你要不要先来一碗?不管人们对"丧文化"做何评价,不容否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90后群体对这种文化非常有好感,他们不喜欢传统营销中的"说教"模式,更愿意接受这种容易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丧"式表达。

 作为丧文化的延伸,前几个月空降微博热搜榜的流行词"佛系"一夜之间引发了大规模的热议与共鸣,不仅覆盖了众多90后,80后也是受众群体之一。 "佛系"的横空出世在年底又再次将丧文化的热度推向了一个高点。"佛系"的大概意思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把佛祖无欲无求的概念偷换到自己身上,其实就是丧文化的一种表现。我不把这理解为真正的自我放弃,而是压力和焦虑下,年轻人的自我消解。况且,好像真的很管用。
 佛系年轻人有着网购从不发火,恋爱从不争吵的生活态度,对大多数事物都看得云淡风轻。相应地,佛系年轻人也相较以往更难以被打动。"佛系"的出现实则是年轻人开始对自我价值,精神追求进行探索与思考的写照。这也值得引起品牌的关注与忖度,面对覆盖面甚广的佛系心态,该如何与消费者构建紧密联结。"
 "事事随缘有佛性,不可遇事心如冰"是对佛系文化的精辟总结。90后与80后消费者的佛系心态并不是一堵高墙,而是一个新的指引。佛系精神和丧文化的走红更多地源自与年轻人自嘲及戏谑心理的契合,品牌若单纯地为了迎合"丧"的潮流而猛击消费者的痛点和怒点,很有可能适得其反。看破红尘不代表没有原则,一切随缘是为了重拾希望而发出的无声宣泄。

 在此大环境下,寻找品牌精神与消费者的共情,将品牌文化传播从产品主导过渡到精神层面的交流,会是构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深层次联系,发现新触点的关键。佛系和丧式的文化精神走向,意味着感情的沟通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更重要。让消费者产生喜爱和购买欲望远远不停留在产品和填鸭式的广告。品牌追求的价值观和对消费者的精神共鸣越来越重要。品牌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远距离的商品,而是一个富有魅力,有情感有个性,有想法有梦想,甚至有缺点的生命。选择志同道合的消费者做朋友,与朋友共同成长,一起完成目标,将是新一代消费者需要得品牌。


  • 喜欢

    5
  • 推荐

    0
  • 赞赏

    0
  • 支持

    0
  • 想看后续

    0
TOP

Follow us:

FB TW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