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 人参的一生及生产技术 - AMORE STORIES - CHINESE
#雪花秀韩方科学材料故事
2019.10.10
2 LIKE
1,160 VIEW
  • 메일 공유
  • https://stories.amorepacific.com/zh/%e7%ac%ac2%e7%af%87-%e4%ba%ba%e5%8f%82%e7%9a%84%e4%b8%80%e7%94%9f%e5%8f%8a%e7%94%9f%e4%ba%a7%e6%8a%80%e6%9c%af

第2篇 人参的一生及生产技术


 "雪花秀遗产与科学中心"专家为你讲述精彩的故事。第2篇的主题是人参的一生及栽培技术。


人参的历史渊源

 人参从何时、何处起被用作药材,至今不详,只能根据文献记载大致地预测。有多少资料和文献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不见或至今未被发现,这些都不得而知。那么,我们先了解一下已经揭晓的历史。

 根据中国文献记载,东汉末建安(公元196-219年)年间的汉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中有人参用作中医药材的记录,"白虎汤"等20多种方剂应用了人参。公元500年左右,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中对人参的功效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称人参有主补五脏(肝、心、脾、肺、肾)、大补元气之效。此外,从野生参生长地的记载内容中可以推测,人参已在当时被广泛采用。该文献收载365种药物,按功效分类成上品、中品和下品。其中,上品为长期食用对身体无害,亦无毒性,可延长寿命的珍贵药材。当然,人参也被列为上品。
 再来看韩国文献记载,据说公元549年百济与楚国、公元627年新罗与唐朝、公元739年渤海与日本曾开展了人参贸易。 前面所讲到的人参,相当于现在的"山参"。因为直到当时,采用的是在野生环境自然生长的野生参而非人工种植。"山参"不是与生俱来的单词,是为了与以后出现的移山参或人工种植的园参进行区别而命名的。正确来讲,都应该称"人参"。

 但为了帮助各位理解,从下文开始将根据人参生长环境用不同名称来划分。


人参的演进:山参–移山参(长脑参)–园参(家参)

 人参直到高丽时代之前,大多用作销往或进贡给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品或贡品。在14世纪高丽末期,随着元朝要求更多贡品,到了仅靠"山参"无法承受的地步,因此想出了像水稻等作物一样种植人参的方法。一开始采收的是"移山参"。然而,随着人参的药效享誉国内外,进贡和贸易需求与日俱增,又面临了供不应求的问题,于是人们开始在农田种植了"园参"。从此以后,人与人参的距离隔得很近,栽培技术的发达,促使种植人参的农业和销售人参的商业形成协同效应,让韩国发展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人参产地。开城人参与开城商人就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山参(Wild Ginseng)一般指的是在山上生长的人参。正确来讲是野生人参。人参喜欢阴凉、湿润的气候,自然而然地深山老林的林荫处成为人参的最佳生长环境。在野生环境中,根据"适者生存,弱者淘汰"的原则,只有存活到底的人参被采参的放山人采收为山参。享有"神草"、"灵草"之美誉的高丽人参之所以成为最好的药材,都得益于野生人参。
 移山参(山养参,Wild-simulated Ginseng)即参农将园植的人参幼苗移植到山野林下,不浇水,不施肥,使其在野生环境下自然生长的人参。移山参适合生长在地势向北侧或东北侧倾斜,气候阴凉、通风的高山地带。要选择适合山参生长的地方种植移山参。最短6年,一般在10多年后长出和山参相似的形状。不过在这段时间,有可能受到鸟类或啮齿动物的攻击,或因天然林荫或温度不合适导致腐烂或枯萎,所以要注意。移山参别称"长脑参",因芦头较长而被取名。顺带提一下,芦头是根茎相连的部分。到了秋天,露出地面的部分枯死,次年春天,再从露出地面的部分萌芽生长,所以每年都会形成一层层的皱纹。我们可以从芦头皱纹的数量鉴别年份。长脑参因芦头长且皱纹多而得名。很多人误认为移山参和长脑参为异种,其实都是同一种人参。
  • 移山参的芦头:移山参的大小和形状与山参相似。拥有较多细长的须根而非主根。"上端头部"较长且带有皱纹,这就是芦头。(图片来源:TVCC News)

 园参(家参,Cultivated Ginseng)就是我们常见的家参。人参在人为打造的环境中生长,配备荫棚、田埂、排水道等设施,除杂草,施肥料,在"家附近"栽培。这是被广为采用的典型做法,一般统称为"人参"。 如今,移山参和园参(家参)的管理方式也不同。移山参是根据《关于振兴促进林业及山村的法律》栽培的林产品,因此,韩国的移山参由山林厅和韩国林业振兴院管辖。而且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移山参",移山参为正式名称,长脑参为别称。而我们常见的园参是根据《人参产业法》栽培的农产品。因此,园参由农林水产食品部和人参农协负责管理和流通。

 被认为是山神爷赐予的山参,如今演进为移山参,以及我们常见的园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种植人参的方法。


栽参: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种植人参时,要先准备好的土壤。人参在同一个栽培地至少要生长4年以上,因此土壤非常重要。要选择土质疏松且不带粘性的斜坡。人参怕积水,土壤的排水性能要良好。要保证人参不受病原菌感染。在种植人参之前,如果这块农田曾经种植白菜或萝卜,就要避开。因为导致人参立枯病、根腐病、菌核病等的微生物经常源于白菜和萝卜田,因此必须要确认之前种植的农作物。

 朝东西方向挖沟筑畦。翻耕时挖开的地方称畦沟,高出地面的部分叫畦床。人参要种在高出来的畦床上,这样才能方便排水。
  • 翻耕整地:使用管理机挖沟筑畦。用点播机在畦床上钻孔后撒播人参种子。再用稻草盖住,既有助于保温还能防止土壤流失。(图片来源:亲自拍摄)

 现在就要撒播人参种子。要在冬天来临之前完成播种,因为错过时机土壤会冰冻而难以播种,而且如果没有充足的过冬时间,次年的发芽率就会降低。最近使用带有很多食指大小的针的设备,按一定间隔钻孔后播种。为了保温并防止土壤流失,再用稻草覆盖。
  • 搭设荫棚:人参喜欢生长在半阴半阳的环境中,为了防止阳光直射,需搭建荫棚。(图片来源:亲自拍摄)

 经过冰冷的冬天,到3月底的时候搭设荫棚。在畦床的前后排分别搭建立柱,北侧略高于南侧。横向连接以约2米间隔搭设的立柱之后,在其上安装遮挡帘和遮阳网,避免人参被阳光直射。整体上来看,在确保通风的同时,荫棚的敞开面朝北。这就是在第一篇也介绍的防止人参在阳光下曝晒而干枯的栽培方法。直至数十年前,荫棚由稻草编织而成,高度也比现在的矮,最近看到的荫棚是为了方便耕作而进行改良的。历经上述的一系列过程之后,终于得出人参。

 那么,人参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


人参之Bravo,my life!

 人参种子在一个冬天里慢慢适应围绕自己的土壤,等待春天降临。3月底到4月初,长出像大象鼻子一样的小小幼苗。对一年生人参来说,春天是关键时刻。稍微早点长出来的杂草会跟人参争夺养分、水分和阳光。参农要在鹤顶草、一年蓬、马齿苋等各种杂草长大之前用手一根一根地连根拔除,要帮助软弱的人参扎根生长。
  • 人参幼苗:在播种之处长出来的人参幼苗。在春天发芽成长的参苗要从现在开始战胜来自杂草、病害、风雨的攻击。受人参立枯病侵袭的人参致茎叶腐烂就会被割除。(图片来源:亲自拍摄)

 到了五月,容易被感染植物病害。大部分出现根茎腐烂、叶片枯萎的情况。即便选择了最干净、最优质的土壤,一旦管理疏忽就会出现问题,尤其是,有机人参更要小心病害感染。有些参农施农药,在采用环境友好型栽培方式的参田,要使用保护性杀菌剂等,事先做好准备。每当看到过早枯萎而折断的参苗,心里非常难过。

 6月就会进入梅雨季。大家还记得吗?人参除了最基本的水分以外,非常怕水。荫棚也有避雨功能,为了完全遮挡雨水,要用遮挡帘围住参田。如果梅雨遇上台风,人参的叶茎会折断或受伤,这时要加设防风网。

 仲夏时节也不容易熬过。人参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1至25℃。最近因气候反常,连日高温和夜间高温等超过30℃的天气非常频繁,人参地上部分容易干枯或下垂。荫棚下方则像蒸锅一样再添热气。这时候,需要重新整理周边环境以便只让叶片稍微拂动的微风吹入,或撒点水降温。

 9月以后到了秋天,人参地上部分会枯死。这时就不再进行光合作用,人参根也不再长大。要管理好地面避免过湿,枯死的地上部分会成为病原菌或害虫的滋生地,必须要由参农去除。越冬后再迎来春天,二年生人参又长出茎,再度过一年。

 人参从第三年开始开花。似乎是为经历两年岁月的人参送上子孙后代的神的启示。三年生人参到了5月底,会开出小小花束。人参花绽放两三天后就会凋谢,若想看人参花要抓好时间才行。花瓣凋谢之后,在下方会长出绿色果实,到7月初成为红色的人参果实(Ginseng berry)。不过事实上,为了促进三年生人参根的生育,提前剪掉长出花瓣的部分。这样能使传递给花朵和果实的能量传给根部。
  • 人参花:几乎只有种植人参的农户才能见到,亲眼看人参花非常来之不易,因为两三天后就会马上谢落。(图片来源:人参农场博客)

 爱茉莉太平洋大多采用四年生人参。会对四年生人参进行安全性检验,检查作为化妆品原料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加工成原料,会在花朵、果实、叶茎达到最好的状态时采收。这时,人参就能把自己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人参根一般在十月份采挖,最近有很多能精准采收的采挖机,只要在田里一扫而过,人参根就会露出地面,我们只要把土轻轻一撒,小心翼翼地放在盒子里保管即可。
  • 人参根采挖现场:拆掉荫棚,一整个上午采收人参根。要在被阳光晒干之前尽快采挖、包装后运至前处理厂。(图片来源:亲自拍摄)

 与山参或移山参不同,在人参的一生中,参农要付出非常非常多的努力、费用和时间。尽管种植技术非常发达,在田里栽培天生软弱又敏感的人参是千辛万苦的事情。难以预测的气候和病虫害也是危险因素。

 对人体有益处的人参,但很难种植的人参,一定要在田里栽培吗?有没有其他新的技术?


在室内种植人参1_ 智慧农田


普通(露地)人参的局限性
 如前所述,人参因与生俱来的软弱性,是一种不易栽培的农作物。如有病虫害传播、连日高温、受台风影响,不仅收成不佳,而且人参中我们所需的人参皂苷(Ginsenosides)等生理活性物质含量也会发生变化,难以确保供需稳定。这样,在制作成原料时需要更多原物,从而提高原料成本。

 我们在冬天也能吃到草莓,也能在餐桌上看到手掌大小的苏子叶。这归功于设施栽培。冬天也能设定温暖的气温和适当的湿度,种植夏季农作物。晚上只要开启设施内的照明灯,可以阻碍苏子开花,继续让其生长,从而收获大叶片的苏子叶。最近,越来越多农户采用弥补露地栽培的缺点、满足用户需求的设施栽培。

 我们常见的塑料大棚就是设施栽培的一种。而最近还引进了智慧农田的概念。所谓智慧农田,就是在尖端设施内不施化学农药,在清净的环境中管理植物的农业栽培系统。智慧农田还能阻隔导致植物生病的微生物,供应营养液,帮助农作物健康生长,并在短时间内生产农户所需的数量。将信息通信技术与温室和畜圈相结合,利用智能手机和计算机远程自动控制和管理农作物及家畜生育环境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一技术也被应用于人参栽培中。
  • 信息通信技术与农业的结合——农业科技(AgTech):农业科技最具代表性的是智慧农田。可测量分析设施内的温度、湿度、光照量、二氧化碳、土壤、营养液,还能利用终端设备进行智能化控制。 (图片来源:韩国电信KT)


人参水耕栽培
 人参水耕栽培是指,在具备一定规格的设施内,将人参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依其需要量调配成培养液,供作物吸收利用,人为调控地上和地下生长环境,在清净的环境中短时间内(不受季节和天气影响)种植人参的方式。尤其是,还能调整环境因子,让人参富含特定皂苷,并在受控的环境下生产无病虫害的人参。最大的优点在于,由于人参在同样的条件下生长,其大小和成分几乎相同,个体之间的偏差较少,能够生产可预测的原物。

 我们公司已与农村振兴厅人参特作部联合研究通过水耕栽培方式种植的人参地上部分,确保了技术优势。通过研究证明,水耕人参叶的护肤功效物质含量(14-18%)高于五年生人参根(2.7%)。采用水耕栽培的人参和相关技术已应用于雪花秀的Concentrated Ginseng Renewing Eye Cream和Concentrated Ginseng Renewing Serum上。

 通过人参水耕栽培,实现了符合绿色环保可持续经营理念的环境友好型栽培,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此外,还能通过提高与露地人参或红参不同的珍贵皂苷成分含量,确保相关的技术实力。凭借与众不同的独家人参栽培技术,将能打动客户的心。
  • 水耕栽培中的人参幼苗:完全不需要土壤,只用培养液栽培人参,作为弥补传统露地栽培缺点的技术而备受瞩目。 (图片来源:农村振兴厅)



在室内种植人参2_体外培养技术

 人类所需成分一定要从完整具备根茎叶的植物体提取吗?有别于动物,植物具有从单个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能性(Totipotency)。换句话说,可以不用长时间在土壤栽培人参,从非常微小的细胞或根状形态就能生产出包含人参皂苷在内的有益成分,而这项技术叫做体外培养(Explantation)技术。这又称离体培养(In vitro culture)或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利用这项技术可以获得如下图所示的各种形式的人参离体胚状体。
  • 三种人参离体胚状体:可以从人参细胞、培养根、植物体提取优质成分。 (图片来源:亲自制作)

 体外培养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所蕴藏的潜力。而且所有过程在无菌状态下进行,可完全控制环境,不施农药或化肥也能生产品质均匀的人参原物。举例而言,从有机栽培的五年生人参根诱导人参细胞,将其在叫做生物反应器的玻璃容器里培养,不到一个月的短短时间就能增殖细胞10倍以上。这一人参细胞就像克隆羊多利一样,通过分裂而增殖,在完整保留五年生人参根特性的同时,还能在其内积累人参皂苷(Ginsenosides)等物质。就我们公司而言,人参细胞培养研究尚处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将其培养成原料的技术。
  • 人参细胞离体培养过程:提取人参细胞后,在生物反应器内诱导细胞分裂,就能生长出完整保留人参优质成分的细胞。(图片来源:亲自制作)

 到此给大家介绍了人参按栽培地划分的名称、生命周期、能够弥补传统种植方式缺点的最新农业技术。这一切都是为了从人参提取优质成分而做出的努力。下一篇将介绍富含优质成分的人参材料,以及将人参制作成化妆品原料的过程,敬请各位期待。


  • 喜欢

    2
  • 推荐

    0
  • 赞赏

    0
  • 支持

    0
  • 想看后续

    0
TOP

Follow us:

FB TW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