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不远未来的艺术,眺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 AMORE STORIES - CHINESE
#地球日
2022.04.21
0 LIKE
260 VIEW
  • 메일 공유
  • https://stories.amorepacific.com/zh/%e6%83%b3%e8%b1%a1%e4%b8%8d%e8%bf%9c%e6%9c%aa%e6%9d%a5%e7%9a%84%e8%89%ba%e6%9c%af%e7%9c%ba%e6%9c%9b%e5%8f%af%e6%8c%81%e7%bb%ad

想象不远未来的艺术,眺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作者简介 Ki-chang Kim

著有长篇小说《摩纳哥》、《曼谷》以及气候危机主题短篇集《气候变化时代的爱情》等,曾参与由韩国文学翻译院主办、以人类文明“醒悟-Awakening”为主题的“2021首尔国际作家节”等活动。



《呼吸》,美国康涅狄格州东哈德姆,2009(breath, East Hadam, Conneticut, USA 2009)
《朴凤基:两次漫步》展全景,庆南道立美术馆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1969年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漏油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地球日的诞生。1970年7月22日,美国参议院盖洛德·尼尔森与哈佛大学学生海斯发表了地球日宣言并开始投身于相关活动,世界地球日由此正式开启。韩国政府自2009年起指定了“气候变化周”并一直以各项活动积极践行。

离开山与海、水和空气这些地球自然环境,生命就无法存在。地球是所有生命的根源,今后也依然如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某个特定的日子举行纪念活动,不仅意味着我们在反思过去对地球存在价值的遗忘,反之也说明了地球的自然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破坏。

IPCC报告的内容与地球的命运息息相关,每次发布都会受到全世界的热切关注。去年发布的第六次报告分析指出,为将地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限制在1.5度以内,全球温室气体的纯排放量必须在2030年前减少43%,在2050年前减少84%。换句话说,“1.5度”和“2050年”就是作为临界点的温度和期限,如果人类无法按此调节导致全球不断变暖的温室气体,那么将再也无法挽回我们的地球。4月21日、1.5度、2050年,是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未来要时刻铭记于心的数字。



不明确的四季


《气候变化时代的爱情》封面



我曾去听过一场名为《2050-不明确的四季》的古典音乐演奏会。演奏的乐曲对维瓦尔第的《四季》做了重新编曲。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首曲子的编曲者竟是人工智能(AI),编曲方式是根据预测2050年地球气候情况的数据对原曲加以变奏。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吧!当年维瓦尔第创作《四季》时面对的风景和我们将在2050年面对的风景究竟会有什么相同与相异之处呢?

只要自转轴倾斜的地球不停止公转,季节就不会消失。但2050年的春天也许会像寒冷潮湿的冬天那样阴郁;夏天比以往来得更早,也许也不会再有热带夜和酷暑沉寂的日子了;秋天也许会在一周内匆匆结束;冬天里也许会暴雪和暴雨连续交替,一刻不停。

虽然叙述时用的是“也许”,可AI编曲的《四季》却给出了“确实会那样”的回答。表现春之明媚和秋之轻快的和弦明显减少,夏天和冬天部分添加了原曲中没有的打击乐器的不详之音,营造出一种不和谐的氛围,使每个部分的激烈感和残忍感倍增,其实韩国还算是幸运的。这场古典音乐演奏在世界各地巡演,每到一处就会用当地的气候数据全新编曲。结果就是,有些地区的《四季-秋》整个消失了;有的地区因海平面上升而浸水,整个演奏时间内只有沉默。其实我们根本不用去想象2050年,过去几年里的气候就已经和从前截然不同,每天不断刷新的全球平均气温历史新高就明确地验证了这一点。

这样不明确的四季对我们的生活意味着什么呢?我在取材于气候危机的短篇小说集《气候变化时代的爱情》的开头引用了歌德自传里的几句话。

“人生的一切快乐都源于外部事物的规律性回归,就像昼夜交替、四季往复和开花结果的循环。”

春秋缩短、只见冬夏的四季意味着我们一直以来享受的快乐只剩下一半。可我们能完全感受到这一半的快乐吗?风暴海啸和全球性山火的规模不断扩大,暴雪导致各种通讯设施和道路瘫痪……这些灾难不会只以一部分人的痛苦而结束。如果近代人类文明不发生划时代的转变,今后我们将迎来一个让人不愿想象的反乌托邦世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近来出现了大量批判近代文明、探索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艺术作品。为了避免最终的悲剧,人类必须要有所感受、有所思考和有所行动。



谋求人与自然共存的尝试


《呼吸》,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努沙岬,2005(Breath, Noosa Heads, Queensland, Australia,2005)
艺术家朴凤基的《朴凤基:两次漫步》展全景,庆南道立美术馆



过去人们相信艺术是对大自然的模仿,艺术家们赞美大自然的美丽,也惧怕大自然的冷酷。安坚的《梦游桃源图》以大自然迷人的面貌表现了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世界;威廉·特纳的《暴风雪》中,通过暴风雪肆虐的大海那充满压倒性的气势,展现了一艘小汽船遭遇的紧急状况。当时的艺术是一种优秀的手段,表现人类在威严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谦卑。

随着进入近代,人类的不断发展,这种谦卑失去了光彩。认为大自然可以被人类文明的手段所驯服的想法开始广泛扎根,艺术家们也在作品中像对待彩纸一样将大自然切割、撕扯和涂抹。看看那些压抑大自然的建筑物、使用各种合成物质和塑料的雕塑,还有抹去夜空星光的华丽照明装饰吧!展览后遗留的垃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近代,艺术本身也成了导致环境问题的主因之一。


艺术家朴凤基,2009



另外,现在气候危机也让地球生命的可持续性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艺术家们能做些什么呢?从近来的情况看,艺术家们似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类生活方式和人类享受的近代文明正是问题所在,需要被重新审视。

罗伯特·劳森伯格会在自己的画作中积极运用人们用后丢弃的废品。以他为首的一群艺术家推出了“垃圾艺术(Junk Art)”这种创作形式——利用1950年代以后的破碎汽车零件和裂开的轮胎等工业废弃物制作作品。“生态艺术计划(EcoArt Project)”于2009年在意大利启动,全世界600多位艺术家以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山林、清洁能源、再生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为主题,不断用塑料瓶、海岸垃圾、塑料袋创作艺术作品。2014年,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在哥本哈根市政广场利用格陵兰岛融化的冰川安装了名为《冰钟(Ice Watch)》的作品,以此警告人们地球正在不断变暖。各大企业也积极响应,不仅加入使用再生能源的“RE100”倡议,还积极为从事环境主题创作的艺术家们提供支持与合作。这些活动清楚地指明——对于以人类过去的生活方式和不可降解的塑料为代表的近代文明,如果我们不能自觉批判,地球生命的可持续性也就无从谈起。



眺望未来的当前艺术


英国评论家兼散文家奥利维亚·莱恩在她的《多变的天气》一书中,基于对“艺术是与抵抗和恢复有关的方式”的关注,以设问的形式表明了艺术在危急时代能够发挥的作用。面对艺术无法改变现实的悲观展望,奥利维亚·莱恩这样说道:“艺术是面向可能性的训练之所。”她认为,艺术虽不是现实,但却拥有能够想象可能的未来、引领正确未来的力量。似乎在回应她的判断一样,现在,很多艺术家和美术馆都在正视危机创作,并企划眺望更美好未来的作品和展览。预计今年春天和夏天举办的展览将成为估量人类和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好机会。

现在,首尔市立南首尔美术馆正在举办诗人、造型艺术家、行为艺术家成赞庆的个展《清襟楼主人成赞庆》。成赞庆从20世纪60~70年代起就批判开发指向性文明。在此次展览中,他取家中世代传承下来的朝鲜后期文臣李翊会的书房“清襟楼”之名,并以把自己的房屋装饰成废弃事物展示场的形式,通过“愉快地许愿”等企划,促使人们能够回顾物质文明的另一面。展览时间截止至2022年5月29日。


《清襟楼主人成赞庆》展全景,南首尔美
术馆,摄影:Nam Kiyong

《无题》,摩托车零件、电风扇零件等,
124x42x43cm,2000年代



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将在今年6月至10月期间举办《MMCA多远艺术2022:碳计划》,探寻现代美术馆身处人类世(Anthropocene)和碳中和时代的态度和实践。在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的当下,询问“可持续发展”是为了谁、为了什么以及研究为此需要怎样的过程,与克服当前的危机一样重要。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将测量运营展览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并把握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环境、社会、治理(ESG)”的角度反思美术馆当下情况。


艺术家朴凤基,2022



4月8日至6月26日,庆南道立美术馆将举办在国内外从事创作活动35年的艺术家朴凤基的《朴凤基:两次漫步》展。朴凤基的作品以雕塑为主,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最具代表性的是竹子和稻草。美术界一直以来都被批评会在展览中大量产生展览垃圾,但这次展出的作品将在展览结束后解体并消失在大自然之中,忠实履行“重新审视我们面临的(生态危机)时代课题”的企划意图。



TOP

Follow us:

FB TW IG